-
突破檢測瓶頸:基于 qPCR 的 CHO 宿主殘留 DNA 檢測新方案
發布時間: 2025-07-03 點擊次數: 30次背景與現有問題
安全風險與監管要求:種源和生產工藝導致的宿主細胞殘留 DNA,給預防性或治療性生物制品帶來潛在安全風險。多數國家監管單位對其含量和長度有明確規定,如 2020 版《中國藥典》規定以 CHO 細胞為基質生產的制劑,殘留 DNA 含量不得高于 10 pg / 劑量。
現有檢測手段的局限:
1.熒光定量 PCR 方法因靈敏性、準確性等優勢應用廣泛,相關公司也開發了多種試劑盒,但前處理試劑盒成分不太明確且價格高昂。
2.免前處理檢測方案和基于數字 PCR 的新一代檢測方案雖有報道,卻未成為廣泛應用的標準。
3.殘留 DNA 長度低于 200 bp 時一般認為無致癌風險,但研究發現部分疫苗中仍有少量超過 1000 bp 的片段。現有檢測殘留 DNA 片段化程度的手段(如毛細管電泳、改進的微流控電泳)成本高且操作耗時。
4.腫瘤研究中已有通過 qPCR 檢測體液游離 DNA 片段化程度的方法,但鮮少用于生物制品中宿主殘留 DNA 片段化程度的直接檢測。
本試劑盒優勢
為解決現有檢測方法的不足,開發出 CHO 宿主細胞殘留 DNA 檢測方案,該方案具有以下特點:
1.線性范圍良好:在 0.1 ng/µl-1 fg/µl 范圍內線性良好,標準曲線 R2>0.99。
2.檢測能力達標:定量限為 0.5 fg/µl,與相關研究報道的檢測能力一致,達到國內外現有 CHO 殘留 DNA 檢測試劑盒相同水平。
3.性能符合要求:專屬性、重復性、耐用性、回收率等經過驗證均符合要求。
4.可判斷樣本大小:長短片段 ΔCt 與樣本片段大小擬合曲線相關性高,可用于對樣本大小進行直接判斷。
該研究為生物制品中 CHO 宿主細胞殘留 DNA 的檢測提供了一種新的有效方案,在提高檢測效率、降低成本等方面具有潛在價值。
- 下一篇:牛棒狀桿菌生物學特點和檢測方法
- 上一篇:高分辨染色體 /核型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