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端粒酶檢測方法和應用場景
發布時間: 2025-09-05 點擊次數: 69次2009年10月5日,美國科學家伊麗莎白·布萊克本、卡蘿爾·格雷德和杰克·紹斯塔克因“發現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護染色體的",而獲得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。端粒和端粒酶是當今生物界熱門的研究領域之一。研究端粒酶能揭示生物體胚胎早期發育、衰老和癌癥發生的機制。
一、端粒和端粒酶的結構和功能
端粒(Telomere)是一種位于真核生物染色體末端的特殊結構,能維持染色體末端穩定,避免DNA發生降解、修飾、基因錯誤重組和丟失。端粒是一段結構富含鳥嘌呤的DNA序列及與之結合的蛋白質的復合體。端粒DNA由一系列串聯TTAGGG重復序列構成,真核生物的端粒序列拷貝重復數目和長度因物種而異,長度約3~20kb不等。端粒的DNA序列呈環狀結構即D環--T環結構。
端粒隨著細胞分裂的增加而逐漸磨損,長度縮短至臨界值時,細胞停止分裂進入衰老狀態,直至死亡。絕大多數端粒的長度隨分裂次數的增加而逐漸縮短。在一些少數細胞如生殖細胞、干細胞、癌細胞端粒長度保持不變。
端粒功能的維持主要由端粒酶 (Telomerase )完成。端粒酶是一種特異核酸蛋白質復合物逆轉錄酶,由互補于端粒DNA的RNA亞基、端粒酶催化亞基及端粒酶相關蛋白組成。人類細胞中主要由RNA模板(TER),逆轉錄酶(hTERT)和輔助蛋白(TERP1)等三個組分構成,具有逆轉錄酶活性和功能,分子量約為500~1500KDa,其中hTERT能夠促進產生高活性端粒酶全酶,能夠利用自身的RNA模板逆轉錄合成端粒含有TTAGGG重復序列的DNA片段,在端粒酶活性及端粒長度維持中起到決定性作用。
端粒酶的活性與腫瘤的發生密切相關,進而影響細胞衰老與凋亡。端粒酶可以作為重要的靶點在對于癌癥的診斷、治療方面發揮作用。
正常人體細胞內端粒酶蛋白表達和活性通常處于較低水平,因此每次分裂都會發生端粒(DNA)損耗性縮短,細胞進入衰老和凋亡階段。而癌細胞則可通過各種機制重新激活端粒酶來維持端粒延長,進而導致細胞不斷分裂、增殖。研究發現約有80%以上的癌變細胞能重新激活或上調端粒酶表達維持端粒(DNA)延伸。在正常人的體細胞中,端粒酶處于抑制的狀態,研究發現在包括胃癌、乳腺癌、結腸癌等大多數癌癥細胞中,端粒酶的活性明顯高于正常水平?關于端粒酶又有新的分子功能發現,即端粒酶調控細胞重編程。
二、端粒酶檢測方法
端粒酶活性檢測在癌癥的診療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研究意義?如何準確?靈敏?快速地獲得端粒酶活性成為了在臨床診斷和治療方面的一大熱點?
經典的方法是基于鏈式聚合反應(PCR)的端粒酶重復序列擴增技術(TRAPs)法,以后的很多關于端粒酶活性的研究方法均基于PCR技術提出,使得該方法在靈敏度和特異性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提高。包括端粒重復擴增法(TRAP),TRAP-酶聯免疫吸附(ELISA)法,TRAP-銀染法等等,化學反應發光法、電化學法、熒光分析法、比色法等檢測方法相繼被開發?
翼和生物開發的端粒酶檢測試劑盒能很好的完成端粒酶活性檢測。原理是:TERT被認為是端粒酶活性表達的關鍵組分,其編碼的mRNA水平與端粒酶活性一致,與端粒酶的活化程度密切相關。 因此,對端粒酶催化亞基的檢測可以間接反映樣本中端粒酶活性。具體是采用雙色熒光qPCR (TaqMan探針法) 檢測端粒酶催化亞基TERT基因和內參基因GAPDH。通過提取細胞RNA,利用特異性逆轉錄引物進行逆轉錄反應,以cDNA為模板在單管中利用多重熒光定量PCR進行擴增反應 (雙重探針:FAM、Cy5)。選用293T細胞為陽性對照以及MRC-5細胞為陰性對照,判斷樣本中是否有TERT基因表達。
該試劑盒具有以下特點:
1 . 靈敏:雙色探針,靈敏度高。
2 . 穩定:全程閉管操作,無交叉污染。
3 . 可靠:含內參基因,避免假陰性。
4 . 方便:操作簡單,無需電泳步驟。
5. 定量: 以CT值判斷,可定量檢測。
- 下一篇:線粒體拷貝數奧秘
- 上一篇:大鼠冠狀病毒的生物學特點和檢測方法